一、开篇点题:李白为何写《古朗月行》?
提到李白,你会想到什么?是“床前明月光”的乡愁,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其实,这位诗仙还有一首充满童趣却又暗藏深意的作品——《古朗月行》。这首诗以孩童的视角描写月亮,语言天真烂漫,但细细质量,却能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么,“古朗月行”这个深入了解到底有何玄机?
“古”字点明这首诗模仿乐府古题,既致敬传统,又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感;“朗月”指明亮的月光;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类似现在的叙事歌谣。三个字组合在一起,既有古典韵味,又暗示了诗歌的深层内涵。
二、逐句解析:童趣比喻背后的浪漫想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天真地叫它“白玉盘”。这句诗用最简单的语言,勾勒出孩子眼中的全球:月亮圆润明亮,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玉盘,悬挂在夜空中。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后来又觉得,它可能是神仙瑶台上的镜子,飞到了高高的云层里。这里的“瑶台”是神话中仙人的居所,李白通过孩子的想象,为月亮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短短四句诗,既有童真童趣,又暗含对仙境的向往,典型的李白式浪漫!
三、深层解读:月亮不仅是月亮
表面看,《古朗月行》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咏月诗,但李白的作品往往不止一层意思。这首诗的后续部分(“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用月亮被蚀暗喻唐朝政治的昏暗,表达诗人的忧国之情。
即使只看节选的四句,也能感受到时刻的流逝——小时候天真烂漫,长大后才知道月亮的“古”与“远”。一个“古”字,既是乐府传统的延续,也暗含诗人对童年、对纯净全球的怀念。
四、划重点:为什么这首诗至今仍打动人心?
《古朗月行》的魅力在于它既简单又深刻。孩子读它,会被“白玉盘”“瑶台镜”的比喻吸引;成年人读它,则能体会到李白对时光、对社会的复杂情感。
下次抬头看月亮时,不妨想想:它在你眼中是“白玉盘”,还是承载着更多故事的古月?李白的这首诗,正是用最天真的语言,触动了每个人心底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