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财政支出作为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进步的重要手段,其安排需遵循科学规则。这些规则既是财政政策制定的学说基石,也是实现民族治理效能的核心保障。这篇文章小编将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说与操作,结合中国财政制度特点,体系探讨财政支出的三大核心规则及其内在逻辑。
一、收支平衡规则
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辩证统一构成财政支出平衡的核心框架。传统理念强调根据财政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避免赤字累积引发财政风险。例如我国长期坚持的”量入为出”规则,着重通过税收、国债等工具实现收支动态平衡,2020年独特转移支付机制即通过精准测算疫情冲击下的财力缺口,确保资金分配与基层需求匹配。
但随着经济进步阶段演进,”量出为入”理念逐渐成为必要补充。正如现代功能财政学说所指,当经济面临衰退时,合理扩大赤字以刺激需求具有现实必要性。中国在应对新冠疫情冲击时创新实施的抗疫特别国债,正是通过调整支出规模突破传统平衡框架,既保障民生需求,又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动态平衡的治理聪明。
二、效率公平规则
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同推进是财政支出改革的深层命题。效率规则要求通过公共产品供给弥补市场失灵,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可提升整体经济效率。日本学者三好慎一郎曾指出,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益需与民间部门边际效益相等方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与中国近年来引入PPP模式激活社会资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公平维度,财政支出的转移支付功能对缩小区域差距至关重要。全球银行研究表明,中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每增加1%,西部地区人均GDP可提升0.3%。2020年直达资金机制设计中的”财力下沉度”考核指标,正是通过激励省级财政向基层倾斜,破解”马太效应”的典范。杜放等学者提出的”双紧””双松”政策组合,则为平衡效率与公平提供了操作范式。
三、结构优化规则
支出结构的动态调整反映着职能转型的时代要求。根据《会计准则》,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双体系的确立,为优化支出结构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操作层面,我国财政支出占比从2010年经济建设类45%降至2023年民生保障类68%,体现了从”建设财政”向”服务财政”的深刻转变。
结构优化需把握三重逻辑:其一,适应经济进步阶段,如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权重提升;其二,响应政策目标优先级,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倾斜即为例证;其三,创新配置方式,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发现,采用”影响法+绩效评估”的分配模式可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3%。这些操作印证了凯恩斯功能预算学说强调的”政策工具适配性”。
直给重点拎出来说是,财政支出规则的演进折射出民族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对传统收支平衡框架的冲击与重构,二是共同富裕目标下转移支付制度的精准化改革,三是绿色金融工具在支出结构优化中的创新应用。唯有秉持动态平衡、体系协同的理念,方能使财政支出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进步的核心引擎。